【113年度法律與性別意識志工培訓-課程一】 創傷知情、性暴力被害人心理復原服務經驗分享
【113年度法律與性別意識志工培訓】
「113年法律與性別意識志工培訓課程」規劃法律、心理及多元性別三個類型的主題課程,希望培力志工熟悉性別暴力、#Metoo 被害人相關法律及心理專業知能,深化志工協助民眾的能力,讓整體服務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本培訓的心理類主題課程邀請勵馨基金會的顏莉璟社工督導及王璧華諮商心理師擔任課程講師。在課程一開始,莉璟督導先帶我們認識情緒的多樣性,透過小組討論將情緒坐落在四大象限中,分別為情緒的正負向和強與弱,而透過討論與分享,我們也發現每個人對一樣的情緒會有不同的認知,所以在陪伴時,有時候個案可能無法釐清自己的情緒,或是不知道要用什麼詞彙去形容當下的感受,而當我們認識的情緒越多,口袋裡可以拿出來形容校對的工具也就越豐富。接者,莉璟督導以電影《腦筋急轉彎》做比喻讓我們知道各種情緒為何存在,有憂傷才能凸顯出快樂的喜悅,而憤怒是讓人前進的動力。在生活中可能會遭遇不同的挫折與困境,這時各種情緒就是調節我們面對不同事件時的反應,而這些情緒反應也造就了我們是怎樣的人。
此外,莉璟督導請我們回想一下,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哪些情緒是不被允許存在的。舉例來說,女性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被允許表達生氣與憤怒,因為社會期望女性應該要是溫順乖巧的,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導致女性未來在面對憤怒時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情緒,進而轉向逃避或是引發焦慮;同時,男性在成長過程中也不被允許表達悲傷與難過,甚至不被允許哭泣這個行為,認為哭等於懦弱及失敗。我們從小常被灌輸一句話是「哭不能解決問題」,但哭泣這個行為從頭到尾都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釋放情緒。
接下來,璧華心理師引導受訓志工進行身體掃描與冥想抽動物卡牌,志工各自選擇能夠代表自己的動物卡,並在紙上寫下此刻動物卡牌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安定力量,並互相分享,有志工分享她選擇海豚是因為海洋帶給她平靜力量、也有志工選擇藍鯨是因為覺得一生就是要不斷學習,而最後大家將不同的力量辭彙貼在教室前的白板,象徵這些力量會陪著受訓志工們走完今天的課程。
在抽牌後,璧華心理師帶大家認識「創傷知情」。在遇到創傷事件時,人常會有四種防禦策略反應,分別時:「戰鬥、逃跑、討好、凍結。」相較於我們熟知的戰鬥與逃跑,尤其在面對性暴力創傷的當下,討好與凍結更有可能發生,當事人無法相信眼前發生的事,事後會出現自責與自我懷疑的聲音,甚至在尋求協助後會因為不被相信而產生二次傷害。而在討論性暴力創傷復原的過程中,有志工分享她經歷過很多性別暴力,但對她來說,重點不是原諒和釋懷與否,而是她來到這邊只是因為想要幫助別人。
璧華心理師提醒受訓志工「你的過去不是你的過錯。」這個概念,性別暴力與創傷會破壞人跟人之間的信任,而創傷復原並不是一條線,是在破碎與重建中來回的歷程。我們遭遇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在培養我們的身心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透過好好說出來以重組身體的感覺,明白自己對創傷事件的反應,當我們脫窗時都是因為跑到創傷發生的過去,而我們要學習回到窗內,也就是回到此時此刻,在容納之窗內透過學習將事件轉化為經驗,而這些經驗將帶給我們智慧以及成熟寬容的心。
透過這堂課的培訓,志工們學到要試著去看見個案的生命脈絡,同時學習自我照顧與情緒調劑,擴大自己的身心容納之窗,準備好聆聽個案的故事,走進對方的內在世界,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就會尋求愛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