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106.03 別以「家長」之名 阻礙性平前行3
Missing parameters [name]
首頁 首頁 時事評論 106.03 別以「家長」之名 阻礙性平前行
74

106.03 別以「家長」之名 阻礙性平前行

2017-03-28 時事評論

68c1e53559abb1648ae4ea5c2e0b360e.jpg

投書:別以「家長」之名 阻礙性平前行

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莊喻清/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

「高雄市監督不當教材家長聯盟」今日偕同市議員召開記者會,批評目前中小學課本中的多元性別光譜為不當性平教材,更移花接木情慾探索、性愛自主權等字眼,抹黑中小學性平教材為不適齡課程,進而要求教育局及各校性平會委員要有1/3家長代表,且性平課程的內容需經其審議通過才能教學。

我們認為,家長關心學校教學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不應以家長之名遂行其歧視性少數(LGBTQI)的價值觀。在看似合理的「程序民主」「家長參與」訴求背後,擺明了是逐步干擾與阻擋我國邁向多元性別平等社會的政治企圖。這樣的「家長」若進入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無異於遴聘歧視新住民或原住民的漢人進入「族群平等教育委員會」一樣荒謬。

首先,目前《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九條對於家長參與管道其實已有授權,即在各校的性平會組成時,校方「得聘具性別平等意識之教師代表、職工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及性別平等教育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為委員」。條文中清楚載明「具性別意識」是基本要件,而家長身份只是各種利害相關人中的一類。

事實上,具備家長身份的人很多,目前教育局性平會內的官員、專家、團體代表,或是各校性平會當中的老師、社區代表等委員當中,應早就超過1/3是家長。重點是,性平會的設置有其規範性價值基礎與專業,如果讓不理解性別議題發展與理論趨勢,或僅憑個人價值信念就想主導或否定性平教育的「家長」擔任性平委員,根本是「請鬼拿藥單」,也違背了立法精神。

其次,與其要求性平教材內容須經各校性平委員會審查通過,我們認為不如擴大參與層面,參考如美國許多城市作法,在每學年開學之初,由教育局、處協同各縣市性平專業輔導團到各區或各校舉辦性平教材說明會,讓所有關心的家長(而非僅是擔任委員的少數家長)都有機會參加,並將討論過程、會議結論及相關教材公開上網,落實資訊透明,所有人的發言與決策皆可接受社會公評。若教材有不夠清楚妥適之處,也可經由討論實質修改,而非全盤推翻!

透過公開且面對面的互動,家長有機會學習性別新知,知道國際研究的趨勢、為什麼學生要學這些,以及在家如何與跟小孩後續溝通,化解可能的疑慮。

當然,有些家長或民眾對於教材的不認同是基於個人信仰或道德情感,很可能聽不進說明會中的訊息,因為任何有關同志、性別多元或身體/性自主的教學都會被他們視為「社會亂源」。在民主社會中,有不同價值觀是常態,但是執政者不能因此卻步或觀望。

我們認為,教育當局應捍衛具前瞻性的多元性別教育方向,讓不同性別認同與特質的孩子都受到尊重也自我認同,這是執政者不能退守的教育與人權底線。此外,應提供更多資源,讓教學現場的老師接受充分的專業培訓與支持,以稱職地扮演性平教學的角色。

最後,對於高雄市許多議員在這波連署中,為這些宗教道德動員的主張背書,我們感到相當遺憾。就算從選票人數來看,根據中研院2015年的「臺灣社會變遷調查」,明確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已近6成,並且在愈年輕的族群中比例愈高。

若不談選票壓力,面對歧視同志與抵制多元平等價值的「壓力團體」,民意代表更不應貿然跟著高喊「多元性別意識形態課綱全面退出校園」,而應花心力瞭解誤解之所在,促成家長與社會各界的更多討論,一起思考如何更加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培育出對於差異與人權都更有敏感度的新世代公民。

延伸閱讀 ▸ 蘋果即時論壇投書(2017/03/28)

1412451